干涸湖泊漾碧波 荒山秃岭披绿装

时间: 2024-04-30 05:44:12 |   作者: 彩妆

  滚动要闻一线报道决策者说专题视窗专家视角生态视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文旅视界关切生态进行时

  在不少地方,干涸多年的湖泊再漾碧波,荒山秃岭逐渐显现绿色,降水量出现增加趋势。近期,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专家指出,西北地区西部目前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只是量的变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增加主要是冰川消融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问题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应该深入认识,科学、客观、理性看待,同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近日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指出,在甘肃敦煌,已干涸约300年的湖泊哈拉齐再漾碧波。据介绍,当地近年来实施了生态水利工程,前两年哈拉齐偶现水面,今年随着水流持续补充和降雨增多,哈拉齐累计5个月出现水面,已经比较稳定。

  哈拉齐并非个例。同在敦煌,上世纪彻底干涸的湖泊哈拉诺尔,近几年也开始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在西北地区,一些原本较干旱的地方降水量增加,甚至会出现洪涝灾害;曾经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逐渐显现绿色。

  西北地区在“变暖变湿”吗?针对这一疑问,多名专家强调,过去30多年,西北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西部)气候显著变暖,同时降水量增大、许多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加、大部分湖泊水位上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怎么样看待西北地区当前正发生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不少专家觉得,这属于一个很复杂的科学性问题,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应继续深入认识,引导公众科学、客观、理性看待,同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甘肃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旱缺水,年均降雨量只有113毫米、蒸发量却达2644毫米。

  近些年,民勤全县唯一的地表水源石羊河来水大幅度的增加,石羊河的尾闾湖青土湖曾干涸半个多世纪,现在重现波光粼粼、水鸟飞翔的美景。甘肃省水文局地下水位观测站的观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比2007年上升近1米。民勤盆地地下水位停止下降,部分区域开始回升。

  近年来,西北不少地方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大,湖泊及地下水水位上升

  新疆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张太西介绍,从新疆全境以及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各分区的年降水量来看,呈现一致的增多趋势,新疆20112018年年均降水量,比上世纪60年代增多了43.5毫米,增幅为30%。2016年,新疆平均降水量为247.6毫米,偏多近五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

  “现在,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增加趋势持续了30多年,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降水趋势增加期,也超过了计算基准气候态的30年气候期限,所以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基本能肯定了。”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说。

  其实,对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的现象,科学家早已作出预判。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施雅风院士等专家,提出了西北地区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将持续数十年的年代际变化。当然,这里的“暖”“湿”,都是相对而言。

  西北地区非常广袤,各地气候各异,变化特征也有明显差别。不过,大量科学监测数据、研究根据结果得出,施雅风院士等专家当年的判断具有一定先见性。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炜峄表示,科研人员对19612015年西北各气候分区的降水变化开展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西北东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外,西北别的地方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根据施雅风院士当时使用的气候系统指标,其变化特征反映出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在变暖的同时出现了降水量增加、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增大、冰川消融加剧等现象”。

  “但是,对这一趋势也要科学看待。”张强指出,不应过分夸大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对气候状态的改变程度。目前西北地区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约10毫米,30多年累计增加不超过35毫米,当前降水量还没有超过上世纪初的水平。此外,不应把西北地区西部与东部混为一谈,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只是最近10多年有一定的波动增加趋势,此前一直都是持续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气候的干旱和湿润两个状态间有着“万里之遥”,从干旱向湿润的方向迈出几步,并不表明一定能到达湿润状态。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可能让干旱和湿润间的距离变得更遥远。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以及区域水循环受到显著影响。毛炜峄表示,从水资源量的角度考虑,降水量增加、河流地表径流量增大等,都意味着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更丰富了,因此有所谓“变湿”的说法,“但是,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降水、径流仅是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变暖还会加剧地表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又利于气候变干”。张太西介绍,新疆尔自治区气候中心对干旱情况的分析表明,新疆干旱程度在1997年之前为“干旱缓解”期,之后为“干旱增强”期;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近10年干旱区面积增加16.3%,干旱频率增加、站次比上升,但极端干旱区面积减少17.1%。

  魏科指出,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取决于多个因子,最主要的参数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因此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是简单基于降水,而是要考虑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考察干湿指数的变化情况。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西北地区气温上升,带来了潜在蒸发量增加,蒸发量的增幅远超降水的增幅。“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与潜在蒸发相差一个数量级,属于极端干旱区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着极端干旱状况的些许缓解。”魏科说。

  “西北地区西部目前的降水量增加趋势只是量上的变化,还算不上是质的改变,还不足以改变西北地区的基本气候状态。西北地区西部总体上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张强认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姜彤说,“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的原因,科学界还在继续分析和探讨。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西北暖湿化的根本原因是温度上升、陆面蒸散发加强,导致水循环加快及降水增多。”

  姜彤表示,西北降水增多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印度洋季风通过不同路径把水汽输送到新疆,但这不是常常会出现的情况,仅靠此来解释“暖湿化”现象有局限。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区域内水循环增强,也就是实际蒸散发对大气水汽的补给增加,也增加了降水转化率。西北地区山区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和河流径流增加,以及绿洲灌溉用水增加、平原水库水面范围扩大等,都可能会导致实际蒸散发增加,补给了大气水汽。

  张强认为,西北地区西部的水汽主要靠西风带环流系统从洋面输送而来,近30多年来西风带环流明显加强,这使得从洋面往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能力增加。在源区水汽日益充沛和水汽输送能力慢慢地增加的背景下,西北地区西部大气中的水汽增加,为降水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这种变化可能与自然变率和气候变暖都有一定关系。

  西北一些地区水资源增多、“变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冰川融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川消融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魏科表示。今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持续变暖,全球冰冻圈都在大幅度融化和萎缩。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问题还有不少未解之谜:这一“暖湿化”趋势会是多长时间尺度,降水和径流转折点何时出现,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样一些问题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目前的认识还十分有限。

  “这亟待国家层面立项开展专题科研攻关,逐步加强对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张强说,“只有彻底破解这些科学谜团,才能充分的利用好这一重大气候变化信号带来的重要机遇,科学应对可能面临的多重挑战。”(作者 刘毅)

  中国生态文明网人民网环保频道新华网环保频道光明网能源频道求是网生态频道腾讯绿色频道中国工会网绿色频道环境与生活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国际生态安全网中国青年网农业频道中国环境网丨《小康》杂志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li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cn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2京ICP证120531